道路车辆 制动衬片检测报告
2023-03-07
抗菌(antibacterial)是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杀灭细菌或妨碍细菌生长繁殖及其活性的过程。广义的抗菌,不仅指抗细菌,还包括防霉、抗病毒、抗藻、防腐、防螨等。
(一)首先是安全的,然后才是抗菌有效地
使用抗菌产品的目的,是为了避免病原微生物在物品表面过度滋生繁殖,防止物品因此成为传播病原微生物危害的媒体,以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因此,这首先要保证抗菌产品本身要安全,在此基础上再提抗菌有效性,对人们的健康保障才有意义。
抗菌产品的安全性能分为三重境界,分别是在生产过程中应当对生产它的工人无害,在使用过程中应当对使用它的消费者无害,在丢弃后应当对容纳它的环境无害。
对抗菌产品的安全性能要求应当分级。根据抗菌产品与人体接触的密切程度不同,对其安全性能的要求也不同。抗菌产品与人体接触越密切,对其安全性能的要求就越高。
(二)适度抗菌
相对于人类而言,微生物才是地球上的原住民,它们在大气、水、土壤及各种*端环境中皆有存在,即使在人体皮肤和腔道表面也有大量定植。人类与微生物是和谐共存的,人类不能或者是不适宜在完全无菌的环境中生存。
病原微生物需要一定的毒力、数量和适当侵入途径才能引起机体发生感染。抗菌的作用是在*大程度上减少病原微生物在物品表面的滋生繁殖,以使其数量不至于引发机体感染,使物品表面不至于成为传染媒体。
因此,需要在有必要地方实施必要的抗菌即可。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环境都需要进行抗菌处理,不是所有的产品都需要进行抗菌处理,甚至一件产品也未必需要对所有的部件都进行抗菌处理。
对于一件抗菌产品而言,其抗菌率并不是越高越好,其抗菌性能只要符合相应标准的技术要求即可。
序号 | 检测标准 | 检测对象 | 检测项目 |
---|---|---|---|
1 | 抗菌针织品附录D FZ/T 73023-2006 6.2 | 抗菌针织品 | 抗菌效果 |
2 | 抗菌针织品 FZ/T 73023-2006 附录D7,D8 | 抗菌针织品 | 抗菌效果 |
3 |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耐唾液色牢度 GB/T 18886-2002 | 抗菌针织品 | 耐唾液色牢度 |
4 | 抗菌针织品 FZ/T 73023-2006 附录D | 抗菌针织品 | 抗菌效果 |
5 | 抗菌针织品 FZ/T 73023_2006 附录D.6 奎因法 | 抗菌针织品 | 织物抗菌效果检验 |
6 | 抗菌针织品 FZ/T 73023_2006 附录D.7吸收法 | 抗菌针织品 | 织物抗菌效果检验 |
7 | 抗菌针织品 FZ/T 73023_2006 附录D.8 振荡法 | 抗菌针织品 | 织物抗菌效果检验 |
8 | 抗菌针织品 FZ/T 73023_2006 附录E 晕圈法 | 抗菌针织品 | 织物抗菌物质的溶出性测试方法 |
9 | 抗菌针织品 FZ/T 73023-2006 6.2 | 抗菌针织品 | 抗菌效果 |
10 | 抗菌针织品 FZ/T 73023-2006 6.3 | 抗菌针织品 | 抗菌针织品所应用的抗菌物质的溶出性检验 |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更多其他检测内容请咨询客服。